文章信息
第 一作者:孔繁艺
通讯作者:汪海珍
通讯单位:浙江大学
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10.1016/j.scitotenv.2024.174265
摘要
了解控制镉(Cd)在土壤-溶液-根界面行为的时空过程对于制定有效的修复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使用根箱(rhizotrons)对Cd污染的水稻土进行化学修复过程进行了研究。一维剖面采样以10厘米的分辨率揭示了在初始淹水期间,水稻土受到了强烈的刺激,随后孔隙水性质稳定化。对冷冻干燥的孔隙水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了在连续淹水条件下形成了如CdS这样的亚微米沉淀物,导致孔隙水中水溶性Cd离子水平低(<1 μg/L)和硫酸盐(<10 mg/L)。二维成像技术显示,在根表面20-110微米内铁-锰斑(IP)含量最高。随后,通过两个100平方厘米的膜使用平面光极连续一个月监测根际中的O2,揭示了根基部和根尖之间的显著昼夜O2变化。破坏性取样结果表明,土壤中酸可溶性Cd作为可供Cd,对连续淹水条件下水稻根吸收Cd至关重要。根表面沉积的IP作为Cd转移的屏障,随着水稻的生长而增加,并在成熟时阻断了约18.11%至25.43%的Cd从土壤到水稻的转移。硅-钙-镁复合改良剂通过增加IP浓度减少了约10%的可供Cd,并提高了约7.32%的Cd阻断效率,使得改良剂组的Cd吸收比是对照组的一半。通过揭示土壤-水稻界面的Cd相互作用,本研究为制定有效的农业实践以减轻Cd污染的稻田并确保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础。
在根箱实验中,土壤孔隙水(a)和根际土壤(b)的pH值、镉离子、铁离子和锰离子的时空变化。条形图表示平均值加上下标准差(n = 3)。采用Wilcoxon比较法测试CK组和FSY组之间孔隙水差异的显著性,其中NS表示不显著,****表示P < 0.0001,**表示P < 0.01,*表示P < 0.05(a)。使用t检验完成了三个深度之间的差异性检验,其中NS表示不显著,**表示P < 0.01,*表示P < 0.05(b)。在CK组和FSY组的不同深度之间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随后进行了Duncan's多重范围检验,最大值从A开始。
在根箱实验中,水稻根际硫酸根离子的时空变化(a),以及首次(第1次)、第四次(第4次)和最后一次(第16次)土壤孔隙水样品的冷冻干燥固体粉末的XRD分析(b)。在图3a中,条形图表示带有标准差的平均值(n = 3);在每个深度上,使用Wilcoxon比较法,不同处理之间的硫酸根离子没有显著差异;在CK组和FSY组的不同深度之间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随后进行了Duncan's多重范围检验,最大值从A开始。
水稻根际的元素和氧的二维化学成像。使用DGT-LA-ICP-MS技术绘制了FSY组(a)和CK组(b)中铁(Fe)、锰(Mn)和镉(Cd)的高分辨率二维分布图。展示了FSY组(c)和CK组(d)中根际氧气(O2)的二维分布(在部署O2荧光膜后,图像分别在早晨和晚上连续显示了5天、10天、20天和30天的结果)。展示了FSY组(e)和CK组(f)沿着从根基部向右延伸的线(两条白色虚线向下延伸3厘米)中的氧气横截面浓度。
结论
通过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进行高分辨率的空间和时间分析,我们的工作阐明了铁和锰氧化物沉积和镉(Cd)转移的动态过程。在连续淹水期间,土壤孔隙水中的镉水平显著下降至稳定水平,随后形成了亚微米沉淀物CdS,降低了镉的溶解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分蘖、开花和成熟)进行的破坏性取样显示,土壤中酸可溶性镉作为可供镉,是水稻吸收的关键部分。DGT和EPMA成像揭示了根表面约20-110微米处的可交换铁热点,作为镉吸收的潜在阻挡屏障。根际不同区域的氧气分泌变化导致铁锰斑(IP)浓度不一致。水稻根尖通过日间到夜间的动态氧气变化有效地增强了IP沉淀。土壤改良剂FSY的应用将可供镉转化为更稳定的分数,并增加了镉转移的阻挡屏障,从而将糙米中的镉水平降低到安全阈值。研究表明,适当的改良剂如FSY可以通过加强镉从土壤到水稻的转移屏障,在连续淹水条件下有效减少水稻谷物中的镉积累。
Fanyi Kong, Dong-Xing Guan, Pengwu Huang, Shenggao Lu, Jianming Xu, Haizhen Wang,
Unveiling the barriers of Cd translocation from soil to rice: Insights from continuous flooding,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Volume 946,2024,174265,ISSN 0048-9697,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4265.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4044139
注:本平台不主张对原文的版权。转载文章仅出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需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如不希望被转载或本平台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