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从以大型植物为主的湖泊系统向以藻类为主的湖泊系统的转变增强了沉积物中砷的释放

2025-04-01

图片

文章信息

第 一作者:何翔宇

通讯作者:燕文明

通讯单位: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期刊:Water Research

DOI:10.1016/j.watres.2025.123233


摘要

富营养化湖泊中大型植物的衰退正在改变沉积物中的物质循环,然而针对这些变化中砷(As)的转化响应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渗析法,对水生植物优势区( MD)和藻类优势区(AD)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态As进行了多季节观测,解析了沉积物As形态分异与环境变化的关联,揭示了As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大型植物向藻类优势区转变会强化沉积物As释放。AD区孔隙水溶解As在夏季达峰值120.36 μg/L,释放强度最高;而MD区在春季呈现显著As释放特征(34.92 μg/L)。春季MD区植物残体分解酸化与有机质(OM)络合作用共同促进了吸附态As的释放;夏季AD区则通过铁(Fe)氧化物还原溶解与溶解性磷(P)的吸附位点竞争驱动As释放。值得注意的是,MD区沉积物夏季高腐殖化程度与低氧化还原电位促进了As-S共沉淀,反而导致As被固定而非释放,这与"暖季促进沉积物As释放"的传统认知形成鲜明对比。富营养化湖泊中水生植物向藻类的演替可能加剧As释放风险,这一过程值得深入探究。


图片

不同湖泊中上覆水和孔隙水中溶解态砷(As)的差异


图片

沉积物-水界面砷(As)释放通量的变化情况如下:相同字母表示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字母表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湖泊沉积物中砷(As)的分布模式、总砷含量及其对砷释放的贡献的变化


结论

大型植物与藻类主导的生态体系对沉积物中砷(As)的转化过程具有差异性影响。在 AD区,孔隙水中溶解态As浓度在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的低值;而MD区孔隙水溶解态As浓度则在春季达到峰值,反映出截然不同的As释放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沉积物中铁(Fe)氧化物和As-S共沉淀物是驱动As形态转化的主要来源。MD区春季大型植物残体分解导致pH降低并释放有机质(OM),通过酸化作用与有机质络合促进吸附态As的解吸释放。AD区夏季则通过铁(Fe)氧化物的还原溶解释放固持态As,成为该生态体系下As释放的主要途径。此外,孔隙水中总磷(TP)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强了As的溶解迁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MD与AD区间溶解态锰(Mn)浓度的差异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OM)分解可能通过改变(Mn)氧化物的存在状态,调控As的形态转化与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证实,大型植物与藻类主导的湖泊生态系统沉积物As转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富营养化加剧与大型植物的衰退,沉积物As溶解释放过程可能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亟待后续研究重点关注。


Xiangyu He, Wenming Yan, Xiang Chen, Yan Wang, Minjuan Li, Qi Li, Junliang Jin, Zhongbo Yu, Tingfeng Wu, The transition from macrophyte-dominated to algae-dominated lake systems enhances arsenic release from sediments, Water Research, Volume 276, 2025, 123233, ISSN 0043-1354,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5.123233.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5001472

注:本平台不主张对原文的版权。转载文章仅出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需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如不希望被转载或本平台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