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循环解析、H₂S监测、碳汇评估:智感环境微电极技术的应用案例

2025-08-05

一、为何在沉积物里插一根针

传统沉积物研究多依赖分层采样结合离心或萃取的方式,所获取的往往是厘米级、小时级乃至天级的平均结果。但地球化学反应通常发生在亚毫米、秒级的尺度:一条缺氧纹层可能在200µm的范围内,氧化还原电位就从+200mV骤降至–200mV;一株藻类的根际能在几十秒内改变周围环境的pH值。

微电极(microelectrode)将传感端缩小至微米级,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如同内窥镜一般,能够在原位记录沉积物微环境中的化学变化,且不会对样品造成扰动。一套完整的沉积物微电极分析系统通常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微电极阵列,可监测pHDOH₂SNO、氧化还原电位等参数,其探针前端尺寸在100–500µm之间;二是配备步进马达,重复精度,能够进行垂直或二维扫描;三是信号放大与多通道采集装置,拥有5通道;四是配套软件,可实现实时数据可视化。

微信图片_20240603111201.jpg

二、微电极分析系统能做什么?

案例1:磷循环解析

该案例的目标是厘清酸性水稻土中Fe-P的释放与再固定机制。

操作过程如下:所使用的微电极包括pHDO。实验时,将原状土柱放置在微剖面系统中,进行白天光照、夜间黑暗各12h的处理。

研究发现:白天根际的DO渗透深度达到2mmpH升至6.8Fe²⁺降至检出限以下,PO₄³⁻的峰值出现在1.5mm处;夜间DO耗尽,Eh降至–150mVFe²⁺0–2mm区间急剧增加,PO₄³⁻被重新吸附或沉淀,根际磷有效性下降3–5倍。

案例2H₂S监测

此案例的目标是评估城市河道底泥疏浚前后H₂S毒性的时空风险。

操作方式为:采用的微电极有H₂S(安培型,探针前端100µm)、pHDO、温度。实验分为三步,首先沿河道布设6根柱状样,微电极垂直剖面为0–40mm,步距250µm;其次同步采集上覆水的DO、光照、流速,输入软件进行3D插值;最后在疏浚后第1730天进行复测。

这套微电极分析系统具有多方面优势:在微尺度上,具备100200µm的空间分辨率和秒级响应,实现了原位无损监测;能进行多参数测量,可同步或序列测量pHDOH₂SNOEh等参数;具备可视化功能,能直接导出梯度、通量和模型参数;应用场景广泛,适用于实验室可控土柱、野外原状沉积物、根际微域、生物膜、湿地潮汐带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