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钟霞
通讯作者:蒋萍萍
通讯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期刊: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DOI:10.1016/j.envexpbot.2024.106067
摘要
土壤重金属的活化与根际土壤的pH值、氧气含量(O₂)和酶活性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平面光学传感器(PO)、土壤原位酶谱分析以及薄层扩散梯度(DGT)方法,研究了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在受污染土壤(含有镉Cd、铅Pb和锌Zn)和未受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积累,以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溶解氧(DO)、pH值、土壤酶活性和痕量重金属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Cd、Pb和Zn的复合胁迫下,籽粒苋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尤其是根和枝的生物量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籽粒苋根部的径向氧损失(ROL)和碱化现象主要受根系生长和环境条件的影响。酶活性模式表明,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β-葡萄糖苷酶(BG)的活性主要与根系相关,而在非根际土壤中这些酶的活性相对较低。在重金属胁迫下,土壤热点区域的ACP、ALP和BG活性增加。DO、pH值和土壤酶活性与Cd、Pb和Zn的存在显著相关,影响根际中痕量金属的活化机制。这些发现为理解根系引起的O₂、pH值和土壤酶活性变化对土壤中痕量重金属迁移能力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籽粒苋根发育不同阶段根部氧气的二维分布(a)以及2.5毫米处氧气空间分布的散点图(b:对照组,c:污染组)
籽粒苋根发育不同阶段根部pH的二维分布(a)以及2.5毫米处pH空间分布趋势的散点图(b:对照组,c:污染组)
第20天时,两种土壤中BG、ACP和ALP酶的活性,右侧显示酶活性等级的颜色标尺(单位:pmol cm⁻² h⁻¹)
结论
本研究通过非破坏性原位检测技术,如根际原位成像实验,研究了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系统中土壤中金属的迁移和转运的时空动态。研究结果直接揭示了根际O₂、pH值、土壤酶活性和DGT检测到的痕量金属的空间分布模式。植物体内过量积累的镉(Cd)、铅(Pb)和锌(Zn)会导致多种毒性症状,包括生长受抑制和生物量减少。通过二维成像技术,我们观察了其根际效率与Cd、Pb和Zn吸收之间的空间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O₂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根际pH值变得更碱性,土壤酶活性增加。在各个区域中,根际土壤的O₂、pH值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且这些因素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根系。通过结合平面光极(PO)、薄膜扩散梯度(DGT)和土壤酶谱分析技术,我们揭示了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土壤和沉积物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然而,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由于平面光极(PO)主要依赖光学测量,根际O₂和pH值的测量精度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土壤参数和分析条件,并结合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DESI-MS)、DGT、PO和酶谱分析技术,将进一步研究根-土界面根系分泌物的原位分布与重金属土壤环境参数(如溶解氧、pH值和酶活性)之间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差异。
Xia Zhong, Yuexin Fu, Guo Yu, Pingping Jiang, Shaohong You, Jie Liu,Mechanisms activating trace heavy metals in the rhizosphere microenvironment of 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Volume 229,2025,106067,ISSN 0098-8472,https://doi.org/10.1016/j.envexpbot.2024.106067.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8847224004258
注:本平台不主张对原文的版权。转载文章仅出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需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如不希望被转载或本平台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